黄沙街镇以“乡贤经济”破题乡村振兴

来源:搜狐    作者:编辑    人气: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5-07    

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,岳阳县黄沙街镇紧扣“迎老乡、回故乡、建家乡”专项行动主线,以政策引才“筑巢”、产业聚才“搭台”、服务留才“护航”的三重协同机制,奏响“乡贤返乡兴业、政企联动惠民、产业反哺民生”的振兴乐章,让沉淀的乡贤资源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“源头活水”。其中,湖南特汇雨具有限公司以“一把伞骨串起产业链,万千岗位托举富民梦”的生动实践,为全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劲动能。

乡贤“归雁工程”引活水:政策梧桐树招来金凤凰

走进湖南特汇雨具有限公司车间,一排排银灰色的全自动数控冲压机整齐排列,身着蓝色工服的工人正专注操作,有的调试参数,有的质检成品,现场繁忙有序。

“咔嚓”一声,生产线上第10万根伞骨顺利成型。总经理罗放轻抚这批带着温热的金属构件,思绪飘回返乡创业的起点。

那是2021年除夕前夜,正在贴春联的罗放收到镇政府寄来的“新春家书”。随信附上的《返乡创业政策清单》里,土地流转优惠、税收减免等红利用彩色便签一一标注,镇域发展规划也一目了然。

“从土地摘牌到用工培训,镇里的服务专班3天内跑完所有审批流程。”罗放感慨道。

这座由废弃沙厂蜕变而来的现代化车间,正是得益于镇里创新的“返乡创业十条”——“签约即开工”的极简审批模式,叠加“就业帮扶车间”专项补贴,让厂房从蓝图到投产仅用了45天。

更让他难忘的是镇党委书记吴进带领的“助企特派员”团队,他们主动上门协调物流专线开通、对接职业院校开展定向培训等多项难题,让企业实现“投产即达效”。

罗放的创业故事,只是黄沙街镇“归雁工程”的生动切片。镇政府建立的乡贤台账覆盖12省市200余名在外乡贤,每个名字背后都标注着专业领域与资源坐标。在黄秀村,乡贤杨凡创办的箱包厂引入跨境电商渠道,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,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;三和村乡贤陈勇返乡后创办的星期九鞋厂,成功带动150余名村民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。如今,镇口的“归雁大道”上,挂着“粤A”“浙B”牌照的返乡车辆日益增多,成为乡贤经济勃兴的鲜活注脚。

数据印证着“归雁效应”的澎湃动能。近年来,全镇吸引20余名乡贤携近亿元资金返乡,落地雨具加工、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项目10余个,带动3000余名村民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。曾经的“劳务输出大镇”,正通过“政策磁场+情感纽带+服务生态”的组合拳,蝶变为活力奔涌的“创业热土”。

伞业“四岗模式”惠民生:小车间撑起富民伞

“能在家门口上班,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咯!”和谐村脱贫户张大姐的笑容里藏着满满的幸福感。

三年前,为了照料突发脑梗的丈夫,她忍痛放下县城的工作返回家乡,全家生计一度仅靠低保维系。如今,特汇雨具推出的居家代工岗位成了她的“及时雨”——将伞骨组装工序带回家,她既能贴心照顾家人,又能每月增收2000元。最让她骄傲的是,去年用辛勤攒下的钱给女儿购置了学习平板,孩子如今能跟着城里名师同步上网课,眼里的光比从前更亮了。这样的温暖故事,在黄沙街镇并非个例。

步入特汇雨具的“幸福车间”,只见数十名工人正专注地进行伞具组装,“四岗联动”就业模式如同一股春风,吹暖了无数家庭:居家代工岗让32名残疾群众实现“床边就业”,弹性计件岗为287名妇女架起增收桥梁,技能提升岗培育出45名本土技术骨干,管理储备岗更是走出6名村级合作社带头人。这种“私人订制”般的就业帮扶成效显著,企业用工稳定率始终保持在95%以上,工人们用双手编织着更美好的生活。

责任编辑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