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缙云县大洋镇前村村文化礼堂被村民的热情点燃。一部讲述缙云人民艰苦奋斗、建设大洋水库的原创婺剧现代小戏《缙云好儿女》成功试演。剧中再现了当年建设者们“艰苦奋斗,舍己为公,团结拼搏”的“大洋水库精神”,令观众热泪盈眶。
“农民演农民,最懂这份情感重量。”作为该剧目的创作发起人员,王德花很是动容。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大洋镇农民,凭借着对婺剧的喜爱与坚守自学成才,并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。自去年7月正式担任前村村文化特派员以来,她便立下目标:创作一部以“大洋水库精神”为主题的婺剧现代小戏,让村民用婺剧唱响自己的故事。没有专业演员,她就带着戏曲爱好者从零起步,边学边练,从唱腔到身段,逐步拉起一支独具特色的农民婺剧队。为贴近年代,队员们翻出压箱底的六七十年代土布衣裳,竹编工艺品和传统农具也被搬上舞台,乡土气息扑面而来。
剧中情节取材于真实历史,从抵触水库建设到主动出钱出力,村民们的思想转变展现了自力更生、团结奋斗的精神内核。当剧中胡老木之子牺牲后,仍喊出“我准备好粮食和菜干就到水库工地报到”的台词时,台下近500名观众掌声雷动。“演的都是咱父辈的事,听得心头发热!”村民们不仅重温了历史,更激发了对家乡精神的强烈自豪感。
如今,这支队伍已能独立排演多部剧目,老少同台成常态。队伍年龄最小的王浦豪,今年7岁,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一段大鼓演奏;73岁的王桂梅还有大洋镇的老书记王土亮也是《缙云好儿女》的支持者;58岁的王德兰和60岁的王田花几年前从剧团退休,在王德花的带动下继续热情参与演出,王田花还承担起了演员妆发的职责……王德花欣慰地表示:“只要还有人喜欢婺剧,我就带着大伙一起热闹下去,让‘大洋水库精神’代代相传,让大洋故事传得更远。”
从文化特派员到“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头雁”,王德花的实践是缙云县深化文化特派员制度的生动缩影。近年来,缙云通过构建“工作链”“平台链”“基础链”三链协同机制,让文化特派员真正成为激活乡村文化的一泓活水。一方小戏台,因真实而滚烫,它让远去的历史在锣鼓点中重生,让“大洋水库精神”在代际同台、乡音共鸣中焕发永恒的生命力。(应梅芬)